話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江蘇的一個創業中心即將開業,為了宣傳推廣他們的孵化器,該創業中心的領導請來了當地非常有公信力的媒體記者,結果就在采訪會上鬧出了一個大烏龍。在那個年代,能做媒體記者的都受過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結果記者問到:您們的產品是新型的孵雞蛋的流水線還是引進了國外孵雞蛋的機器呢?
由這個好笑的發問引申到現象本質,固然有記者在采訪之前不做足功課,本身職業素養不匹配的問題當然也存在著普羅大眾對孵化器這個名詞的誤解。在2020年的今天,在大馬路上隨機采訪過路人,有80%的人都知道孵化器不是孵雞蛋的產品,但是卻少有人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究竟什么是科技企業孵化器。
![小科普:科技企業孵化器當然不是孵雞蛋的機器! 小科普:科技企業孵化器當然不是孵雞蛋的機器!]()
一、首先讓我們走進眾創空間。
廣義:涵蓋創新創業全領域的“大孵化平臺”,包括創客學院、創客空間、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乃至雙創產業園。
狹義:處于創業孵化鏈條前端的“創客空間”,創客學院、創客空間、苗圃,含部分孵化器的功能。
二、眾創空間的由來
國外:世界第一家孵化器成立于美國紐約州巴達維亞工業中心。1953年,這個中心將閑置廠房分割利用出租給小企業,逐步形成孵化器的概念。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市場行為但是美國政府借鑒,參考并規范,推廣了這個行為,也給予了一定政策支持。
國內:對于中國來說,孵化器這個名詞屬于舶來品。1987年,武漢東湖(高新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引入孵化器概念,成立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
三、孵化器三個發展階段
1987-2000年,孵化器為初級形態,主要是高新區、事業單位等政府機構設立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對被孵企業提供物理空間、硬件設施、政策優惠等基礎服務,實施對創業企業的社會扶助職能。
2001-2013年,孵化器為中級形態,以政府、大學、國有企業和部分民企為主體,對被孵企業提供中介,培訓和管理費用,出現增值服務和部分投資關系。
2013-現在,孵化器為高級形態,建設主體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主要以被孵企業為產品,進行全方位商業化運作,全鏈條打造、專業孵化、投資功能等孵化模式,實現孵化器和被孵化企業的互動成長。